欢迎访问峨边政协网!中国政协四川政协乐山政协
时间查询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        浏览:44346 次        时间:2019-07-18 16:50:01

峨边政协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做好脱贫工作的重要抓手。集体经济是根本,是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了解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特别是在精准脱贫中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政协年初的工作安排,6月23日-27日,在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廖国位、副主席付加荣带领下,组织县政协科技经济委员会,市、县部分政协界别委员,会同自治县农业局负责人先后深入新林、毛坪、宜坪、黑竹沟等乡镇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成效

近年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高质量脱贫摘帽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自治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清晰,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实地调研的村各有特色,具有典范意义。201616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人均16.3元,201729个脱贫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36.67元,20184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39.08元,截止2018年底,全县131个村都有集体经济收入

(一)项目支持助推发展农业、国土、水利、交通、林业等涉农部门把项目资金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优先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盘活村级集体建设用地和资产、村级组织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项目。如五渡镇大村与峨边隆原野生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养殖石蛙,使本村人均集体收入达到了16.71元。这一系列的合作有效提升了当地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当地的脱贫工作,激发了当地群众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

(二)产业项目带动发展一是低山河谷地区发展百里桃产业在大渡河流域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区以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水果,以桃李等特色水果为主,搭配种植枇杷、柑橘、猕猴桃在大渡河两岸可视范围500米发展观赏价值更高的桃花经济带,最终在大渡河流域打造百里桃花经济产业带。二是中山地区发展生态果蔬产业在海拔800-1200米的中山地区以种植桃李、蓝莓等水果套种高山蔬菜。三是高山地区发展林药椒产业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以山地林竹和道地中药材为主,复壮发展笋用竹30万亩,搭配种植李子、苹果、梨等山地水果。涉及11个乡镇,重点发展村17个。辐射带动11个乡镇所有村(包括杨村乡、大堡镇、沙坪镇的非贫困村)的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使集体经济收入具有持续、稳定性。

(三)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对新建立的沙坪镇松林坡村、新林镇茗新村,每个村投入80万元。同时引进同仁堂签订长期中药材供货合同。对杨村乡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细甲鱼资源,发展冷水鱼养殖项目,以项目资金带动全乡5个村少量的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扶持资金以及资源性资产,以每个村投入50万元,占20%股份,共同联合打造黑竹沟沿线休闲、品尝本地优质鱼农家乐为主要发展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

(四)创新模式拓展路子。积极拓展增收途径,鼓励通过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县131个村集体通过这种模式壮大集体经济。一是产业服务创收。支持鼓励村民引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为其提供服务。二是合作投资收益。三是物业租赁、冷链服务经营。发挥核心镇区及周边各村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生产要素集中优势,用活用足扶持政策。其中五渡镇向阳村茶场出租,共和乡赵山村为成昆铁路建设租地等。

(五)建立营销体系带动。推行“互联网+”模式,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发挥微商·电商创业服务中心平台枢纽作用,与全县村级电商服务点(益农社)融合贯通,形成互联展示销售网络,实现山区现代农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电商+”和“公用品牌+”扶贫模式,带动106个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人均收入达1100元,电子商务协会、峨岭云边公用品牌协会累计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0名,授权企业使用公用品牌13家,推动产业升级11个,线上销售优质农产品种类13个;线下销售优质农产品种类17个,SKU单品162个,销售额2914.5万元;成都“峨岭云边”形象店销售优质农产品种类7个,SKU单品19个,销售额11.7万元;乐山“峨岭云边”专馆销售优质农产品种类14个,种类106个,销售额153.2万元。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县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各相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农民增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一些好的政策还停留在文件的层面上,缺乏有力的督查和长远的规划,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长远的发展思路。通过调研座谈的情况来看,少数乡镇、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思想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不善于想办法、找路子,措施不多,办法少,依赖财政资金投入,对上级拨付的扶持资金不知道如何使用,发挥资源优势不够,不因地制宜,导致部分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小、散、乱的现象

(二)催生集体经济的有效资源不足。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后劲不足,集体资源现状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由于地处山区,可利用土地资源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发展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由于农村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人才缺乏,造成管理水平低,运作不规范,市场经济观念淡,没有长远的眼光和思。加上农村很多富力强、懂经济、有头脑、有闯劲的人纷纷外出打工或创业,导致部分村干部年龄偏大,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老经验用不上,新知识学的少,资源条件没有足够的发挥。

(四)支撑集体经济的路径选择单一。农业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风险防控意识不够强,已实施的合作项目没有及时组建监督机制。在变化不定的市场大潮中,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选择上,发展路径不宽,同质化现象严重,抗风险能力较弱。

三、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出六点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积极稳妥,找准自身的优势,依托自身的优势,把握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选准发展路子及方式,发挥资源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发挥专合组织作用,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建立长效机制,持续用力,确保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二)创新服务模式,努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集体创办、领办“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的服务实体,开展生产性、生活性、代理性、综合性等有偿服务。村集体经济依托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性服务。依托电商平台探索发展电子商务。按照“互联网+农业+企业+农民”发展思路,鼓励村集体打造特色农产品的网络交易,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三)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村集体经济新亮点。实施“乡村旅游”模式,通过完善通迅、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休闲观光、停车场等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黑竹沟、甘嫫阿妞这两张名片,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发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彝族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民俗村庄,打造特色美食、创建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与生态、文化、农业、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融合发展。

(四)抓龙头引领,走企业(专合组织)带动的路子。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引进优势企业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专合社的优势,促进集体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增收就业渠道。整合全县村级专合组织,抱团发展,提升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五)广纳贤才,提供集体经济人才支撑。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一是选好配强村两委干部,发挥“领头雁”作用。二是多途径培养引进致富能人,农民经济人、合作社负责人。三是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奖补政策,招引外出务工经商的经济型人才回乡创业。

(六)全力构建营销网络和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强化流通营销网络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生鲜农产品配送,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设。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为农服务、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桥梁纽带作用。